1984年进人民大学,1987年留统计系任教,在目前统计学院教职工名单里我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朽”。回首几十年,在人民大学这个平台上,手里捧的“饭碗”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代表本人研究教学的主要专业领域和核心内容,所做的其他事情基本上都是以这里为起点的延伸扩展。今天借人大统计专业70周年庆之契机,我简要讲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相当于从一个侧面为人大经济统计的开拓与发展提供一点佐证。
遇见
我1980年入河北大学经济系读本科,第二年选择了计划统计专业。期间除了统计学原理之外,分门别类学习了一堆专业统计课程: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商业统计、基建统计等——当时各个学校计划统计专业大概都是这样的课程设置。直到大四,当时刚刚留校任教、先期在北京经济学院(现在的首都经贸大学)进修回来的顾六宝老师给我们开了“国民收入统计”这样一个专题课,第一次接触到将国民经济看作一个整体做统计的内容。当时我正在全力准备研究生考试,半心半意听了这门课,但懵懵懂懂中对它可以超越部门统计从宏观上看问题这一点还是留下了印象。
大三实习在廊坊,周末到天津游览,在书店里隔着柜台看见了三本书,就是联合国编制、后来简称为SNA-68版、由闵庆全/崔书香/肖嘉魁三位前辈翻译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与此并列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比较》。让售货员拿过来翻翻,直觉与自己学的东西有点关联,就买下来带回学校。这是第一次接触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文献,老实说,回来翻阅彻底不知道在讲什么,但回过头来看,这次“邂逅”不经意间埋下了后续几十年一直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摸爬滚打的种子。这三本书至今保留在我家书架上,也算是对那个青葱岁月的纪念。
或许是受六宝老师那门课的影响,我大四还读了钱伯海老师的大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通过这本书,开始认识到国民经济是一个平衡体系,里面包含着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最终使用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应该从整体上进行统计。后来被大家视为经典的那段话,“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值指标就算到哪里,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也就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我当时也是有印象的。但总体而言,还是皮毛层次的理解,没有融会贯通看明白。
1984年春天我参加人民大学统计学研究生复试。现场,袁寿庄老师还真问了我一个国民收入生产与使用平衡的问题,我凭借上面所读的书磕磕巴巴地回答,至少没有交白卷。就这样,我踏进了人民大学的门槛。
修炼
1984年来到人民大学统计学系开始研究生学习。当时统计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按照统计学原理+若干部门专业统计+综合统计设置,后来增加了社会统计,科技统计还要更晚一些。比如现在国家统计局任职的程子林司长当时就是跟随韩嘉骏老师就读商业统计,贾俊平老师当时师从徐前老师后来毕业学位论文选择了社会统计。我的导师袁寿庄老师的研究方向是综合经济统计,所以,从一开始,我的研究方向就侧重于宏观了。
现在看那三年研究生生活,主基调就是怎么样一步步踏进国民经济核算的门槛。于涛老师开设经济统计课程,将他的思考与我们分享。袁老师1986年写成并出版《国民经济统计讲义》,我为此书写了配套的《辅导书》,她在中央电视大学录制这门课程时我是助理。当时国家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与探索正在次第展开,成立了“国务院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标准领导小组”,袁老师是专家组成员,故而能够推荐我去该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实习,此外还推荐我到黑龙江省统计局综合平衡统计处实习(当时的处长朱昌延前辈曾对我多方关照)。通过这些渠道,我阅读一些当时能够看到的内部资料,参加了一些与此有关的研讨会,近距离感受到了统计实务部门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氛围。在统计系资料室里有一堆50年代苏联专家在人民大学的文献资料,其中一个主题就是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关系,到80年代这一问题演变为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的关系,对我很有启发。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基于此选定的,题目是“论企业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兼论企业核算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作用”,目标是以国民经济核算思想将企业范围内的统计、会计、业务核算统一起来,搭建企业经济核算体系(十多年后,基于这篇论文以及写进初稿但最后成文时删掉的1950年代相关讨论的内容,修改出版了《企业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一体化》这本小书)。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
我的硕士论文以及出版的书
1987年留校任教,开始另一个层次的跟随式研究学习。当时人大宏观经济统计形成了一个团队,老一辈的引领者是袁寿庄老师,赵彦云老师1988年加入人大统计,成为新一代学术领军者,然后是我和阮健弘(当时是在读博士,现任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这个团队随后几年有多项成果问世。1992年“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原理为基础,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出发”,写成并出版《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明教程》;1994年将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引入国民经济统计,写成并出版《国民经济统计学》;随后,面向国内关于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原理传播的迫切需求,立足国民经济核算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着眼于完整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1996年写成并出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随即被各大高校选作相关课程的基本教科书以及各个领域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读物,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个团队中,我个人有很大成长,从跟随状态逐渐转向独立开展研究。
特别要提及徐向新老师,他是国内最早研究国民经济核算的学者,只可惜较早去世。他所撰写的《国民经济核算》一书1990年出版,是深入研究国民经济核算的学术性著作,其中对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有系统讨论,尤其是对生产劳动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的论述,大量引用国际文献,融会贯通,行文可以用“力透纸背”形容。这部书当年对我有很大影响,与徐老师聊天讨论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国民经济核算》《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明教程》《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共生
从1987年留校任教开始,我就接手袁老师的国民经济统计课程。1990年代中期,赵彦云老师时任统计系副主任主导教学方案修改,率先以国民经济核算取代了国民经济统计。此后除个别年份之外,我一直在本科层面承担这门课程,并以此为原点,逐步在研究生层面开设“经济统计研究”和“政府统计理论与方法”“环境经济核算”等课程,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是沿着这些方向展开的。
进入新世纪,国民经济核算在国际层面依然不断演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已经有了长足进步。2006年人大统计学院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联合成立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积聚校内和校外力量形成新的团队,在此方面一直努力不辍,紧跟国际研究步伐,参与中国核算开发和实务,将国内外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和教科书,保持着在全国的影响力。
2006年我和李静萍老师、许健老师(人大统计院友、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写成新一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在系统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的同时,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纳入其中作为贯穿始终的案例。此书在全国高校相关课程中一直保持最高占有率,至今已经更新到第四版。
2010-2011年,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联合承担联合国最新版《国民账户体系(2008)》,全书120万字,我作为翻译主编统筹全书译稿,最终作为联合国官方发布的中文版本使用,2012年在国内出版。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规范,该译本在专业对接和文字表述两方面均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
2005-2006年,我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挂职副司长,直接接触核算实务,开启与核算司长期合作之旅,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鼓与呼,深度参与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研制和普及工作。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1~4版
《国民账户体系(2008)》
环境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向资源环境领域延伸应用的结果。最近20年,凭借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基础,我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很大精力,参与不同层面的研究工作,代表人大统计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一个是依托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先后主持翻译多部联合国有关环境经济核算的国际规范,其中《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03》在上一轮中国资源环境核算研究热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几年主持翻译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12(中心框架)》作为联合国官方中文文本,2020年在国内正式出版。另一个是作为核算专家全面参与中国政府部门围绕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涉及水、森林、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循环经济、资源产出率等主题,形成多方面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03年我和李静萍老师一起编写出版《经济社会统计》,后期由李老师主导,至今已经更新到第三版。可以将此书视为当年国民经济统计的延伸,但编写初衷和内容框架有显著不同。其主旨是将社会统计内容融入其中,围绕经济社会大系统提供进行统计描述的方法和工具,同时为理解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提供基础。人民大学在经济统计专业下,经济社会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赵彦云老师自1990年代中期在全国率先开设)三足鼎立,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系列。
大视角看,国民经济核算是政府统计的核心组成部分。围绕政府统计,人大统计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研究成果,在政府各部委享有声誉。仅就我本人而言,2017年和甄峰老师一起主编《政府统计国际规范概览》,收录了超过200部国际组织发布的政府统计官方标准性指导文献,由联合国统计司、经合组织、国家统计局官员作序推荐;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各政府部门以及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承担与政府统计有关的研究咨询项目,形成各种主题下的研究报告,2018年我将其汇编成册,结果就是《中国政府统计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
《政府统计国际规范概览》
余音
我已年过花甲,距离退休越来越近,至今对国民经济核算以及政府统计的关注热情未减,但精力已难比当年。我希望在后续几年中能够发挥余热,划好这个句号。这两年我们成立了一个“政府统计系列”研究组,除了上面提到的李静萍老师、甄峰老师以外,还有新晋杨翰方老师、吴翌琳老师,拟撰写出版系列著作。我自己负责的《政府统计导论》已经完稿过半,希望能够对政府统计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管理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讨论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政府统计,有效地使用政府统计数据,为中国发展建设提供助力。此外,如果有可能,我还希望能够基于最近十年在“经济统计研究”课程上的积累,写一点东西出来。
最后说两句话。一句是感谢,感谢人大统计这个平台,以及在平台上的各位师长、同事、学生和合作者,因为这个平台和各位的帮助与鞭策,才使庸常生活充满色彩并具有了价值。另一句是祝愿,祝愿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越办越好,希望人大经济统计团队在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领域始终保持活力和影响力,以学术发展、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为中国发展贡献才智。
最后的最后,发几张当年照片纪念在人民大学这个平台上的薪火相传。第一张是袁寿庄老师(1987年)。
第二张是于涛老师(1988年),照理接下来应该是徐向新老师,但遗憾的是我手头没有他的照片。
第三张拍摄于2002年,李静萍已经作为“青椒”加入,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团队的老中青都在其中了。
阮健弘没有留下当年合影,最后这一张是2009年我们两家给袁老师过80岁生日时留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