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统计现代化研究中心(深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统计评价与动态监测实验室协办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数发布会举办。
来自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国务院参事鲜祖德出席并致辞。
林尚立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丰厚底蕴的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指数的首次公开发布,不仅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践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测度领域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大需求的具体体现,对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希望研究团队成员能够编好指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读懂指数、搭建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交流平台,善用指数、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期待各位嘉宾围绕本次发布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数,分享真知灼见,在相互交流和启发中迸发更多的灵感与智慧,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
鲜祖德指出,面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科学的理论支撑、精确的数据监测评估、前瞻的分析预判尤为重要。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构建了一个综合、科学、内容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为政府决策、社会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研究思路。通过该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数据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掌握现代化过程中各类关键指标的动态变化,为各级政府部门调整政策、配置资源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数据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李扬主持发布会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吕晓玲主持报告发布会
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李静萍发布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报告。她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提供了根本遵循。课题组在“五位一体”总体框架下构建了包括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和93个四级指标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的方法测算出全国总体以及各地区2020年至2023年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式现代化总指数稳步提高,5个二级指数具有良好的协同性;各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整体提升,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江苏、广东处于领先梯队。报告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建议,为政府管理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夏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平卫英、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高敏雪分别展开专家点评。
贺耀敏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发布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数很直观、可感知、能比较、有温度。该指数不仅科学地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度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度和发展成果,并为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经验。
夏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指数初步搭建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为各地区解决诸多难点、堵点、卡点探索了路径。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指数的引领性、创新性、权威性、长期性、动态性和平衡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成果进一步深化和落地。
陈彦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数的完整测算与发布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该指数量化评估各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情况,有利于指导各地区认清短板、明确长处。
平卫英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指数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对测度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价值。该研究成果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概念转化成测度概念,全面考虑了指标选择和评价方法,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统计评价范例。
高敏雪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指数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从理论论证到量化分析的“突破”,实现了指标设计、数据源选取与测算、指数合成等方法论层面的“突破”,实现了经济统计问题和数据科学等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突破”。
本次中国式现代化指数发布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为牵引推动改革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有益探索,搭建了中国经济统计学科方法与应用的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