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专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校友专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访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中祥
时间:2018-04-15

李中祥,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现任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紫光集团副董事长、紫光股份董事等。曾任地矿部教育司主任科员,北京城建研究中心干部,紫光股份财务总监、副总裁、高级副总裁等职务。



2017年4月14日,李中祥出席“人工智能机器人信息革命与网络强国战略研讨会”,他在发言中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智能时代,抛开芯片、算法和大数据等技术名词,他提得最多的是战略。

李中祥带领他的战略团队一手描绘着清华控股的产业战略蓝图,从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的发展模式,到生态化、社群化、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再到创新迭代、竞合发展、产融互动、跨界融合、聚合孵化的发展路径,他用自己的商业嗅觉与职业判断,全力推动着这艘满载中国最前沿科技创新与服务硕果的万吨巨轮乘风破浪,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力量,彰显大国韬略。


难忘人大求学岁月

第一次见到李中祥,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办公室不大,却异常整洁。作为清华控股的掌舵人,他沉稳又犀利,随和却不失个性,认真、严谨,充满魄力。他的举止言语之中无不闪烁着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精英特质。

李中祥的桌上放着一沓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他的笔迹,为这次采访,他仔仔细细地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岁月和职业生涯。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人大人,回忆起当年在人民大学求学的日子,李中祥一下子回到了充满孩子气的那个年代。

刚一入校,他就被分到了当时全校最好的宿舍楼——学八楼,后来还被任命为学生楼长,与二炮部队委派管理学生工作的“老政委”搭班子干活,组织楼里的同学们参与集体生活。他总能跟来自天南海北的各位同学打得热火朝天。

除了朝夕相处、无话不谈的好哥们儿,在人大四年的求学岁月中,让李中祥念念不忘的,还有为他传道授业解惑、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恩师们。“当时我被录到了统计学专业,在我们那个时候统计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冷门专业,尤其是与财经、新闻、国政这些人民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相比,但很庆幸我在统计系遇到了一群格外优秀的老师。

最让李中祥印象深刻的一门课是当时的统计史,“第一节课老师是站在讲台上的,之后老师从来没有上过讲台。他要求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学习一章内容,学习完之后上台跟大家讲”。在这个课堂上,李中祥被安排讲授马克思主义统计史。

“这是一种非常创新的形式和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冲击、震撼、影响是巨大的。虽然自己学起来不是很难,把知识点搞清楚、串起来也不是问题,可当要给别人讲的时候,就需要做很多准备,包括要拓展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还要把个别特别枯燥的东西讲得生动、吸引人,这在当时对我们每一个刚刚入校、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的学生来讲都是个很大的挑战。其实学到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知识背后给我们留下的很多东西,将知识贯通,而不是零碎的知识块。只有将所学到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时隔多年,李中祥回想起他198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矿产部工作的时光。他直言,在人大的求学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也为他之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我就可以一个人召开几十人的会,连续开三天都不成问题,我认为这种能力都是当初在学校锻炼出来的。”


葆有本色走上职业道路

对于李中祥而言,选择与舍弃贯穿了他职业生涯的前半程,而执着与突围则是后半程的关键词。

毕业后,李中祥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地质矿产部教育司,他沉稳严谨的性格也由此饱经磨炼:“当初自己刚刚走向工作岗位,有想法、有能力,真真正正地想干一番事业,但是年轻人难免急于求成,锐气有余、稳劲不足,刚开始的时候我称得上是单位的‘刺头’,经常提意见、提建议、发表独立见解,表现得有些特立独行。现在想来,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怀揣着一腔热血,李中祥给自己贴了个实干家的“标签”,索性就踏踏实实地做自己,一个接一个地做项目,很快,他就成为单位财务处的财务负责人。下一步怎么走,这个问题摆在了他的眼前。按部就班,可能一帆风顺、路途平坦,但是尝试未知,去挑战未来蕴藏的无数种可能性或许又有别样的风景。李中祥不得不做出一个抉择。

1996年前后,李中祥离开了地质矿产部,来到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北京城建研究中心,在这里,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蓄力与积淀。他一手起草了中国物业行业的会计制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梳理与深化了相关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日常工作的不断研究、实施、改革、创新,他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掌握了大量鲜活的资料与信息储备。很快,他便成功通过了高级会计师资格审定,并成为财政部和建设部会计制度研究的“双料专家”。

“成长的路上,有时候看似走了一段弯路,但这个时候往往是为自己加砖添瓦、积蓄能量的关键节点,所谓的厚积薄发往往也由此开始”。

四年之后,李中祥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他要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真正地下海”。正逢清华产业群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的“黄金时代”,他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更适合自己的舞台上拼一把。

跻身清华控股高管层的人中,李中祥是唯一一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而非清华大学的。“那时候,清华还没有经管类的毕业生,全是理工科背景,我自己在房改办四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不少经验与资源,既是高级会计师,又是所谓的‘双料专家’,‘比较优势’很突出。”

当时的李中祥,已过而立之年,对他来说,这样的一个决定所带来的是人生中场近乎颠覆式的改变。“毕业前夕,我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规划的,入职后如果不能满意,30岁之前一定跳槽,因为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能折腾一番。跳出来后如果还不满意,35岁之前一定再动一次,因为我认为自己没那么老,还可以再拼搏,如果35岁以后还不满意,我就认命了。”

后来的职业发展证明,这一步,他迈得很稳健,也很成功。


人大人既讲原则又接地气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带有怎样的精气神,这所学校就有怎样的气质与灵魂。

2017年3月16日、18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两次召开校友座谈会,就学校“十三五”规划、通州新校区建设、八十周年校庆等主题征求校友意见。李中祥作为校友代表参与了此次座谈。

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人大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知识忘却后留下的底色,人民大学应该培养的是这样的学生,他们求是创新、开拓贯通,人民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绵长厚重的底蕴与积累是国内其他高校所无法比拟的。面向未来,最稀缺的就是既能够做出高屋建瓴的战略判断与规划,又能够在专业细分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恰是人民大学的传统优势之所在。”

这需要历练,也需要打磨。

—“人大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底色?”

—“讲原则,接地气!”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这也是李中祥的坚守和底线。大概在十年前,他负责公司一项业务的推进。基于多年从业经验,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可能存在的严峻风险,于是先斩后奏,在一片反对声中,采取雷霆手段进行了相当严格的风险控制,为此付出了不少额外的成本和代价。后来,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不幸果然出现了重大风险,但恰恰是李中祥的坚持,为公司挽回了不少损失,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掌声。

—“什么是接地气?”

—“接地气就是脚踏实地解决问题。”

能力强、能打“硬仗”,是李中祥对自己所做的评价。在清华产业工作期间,李中祥表现出了勇挑重担的胆色和不畏艰难的作风,在商场与资本市场上与巨鳄大佬“斗智斗勇”,打赢过多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东门,矗立着一块求是石,上面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人民大学的校训。作为从这里走出的一分子,李中祥用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执着求真,砥砺求是,为人大精神添上了一个新的注脚。


本文摘自《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