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专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校友专访
因为热爱,所以闪耀——访近日在Nature Methods期刊发表论文的杰出校友郑晔
时间:2019-12-14


    郑晔,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本科期间曾前往香港大学交换学习,并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以全额奖学金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参与生物统计暑期科研项目,师从系统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Stephane Aris-Brosou教授。本科毕业后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统计学博士项目的全额奖学金,师从Sunduz Keles,目前从事基因组统计学方面的研究。



    郑晔日前在Nature Methods期刊发表论文“FreeHi-C simulates high-fidelity Hi-C data for benchmarking and data augmentation”,提出了一种全新的Hi-C数据高保真模拟方法,即FreeHi-C,使得三维基因学基准测试更为合理,并且通过模拟数据扩增(data augmentation)显著提高了信号差异分析的检测精度与强度,并且有效地控制错误发现率。


    走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她一直带着充沛的精力与无限的热爱。



学术起航


    郑晔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度过了难忘的本科时光,四年的本科学习给她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学院开设的丰富的统计课程极大地帮助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所在,非常全面的统计基础课也对她快速适应博士初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有很大帮助。她回忆说,本科的时候我就对编程非常感兴趣,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大作业特别有兴趣。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田茂再老师的多元统计分析,我们当时的大作业做了人脸识别来分析夫妻相和预测职业。这让我觉得用统计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意思极了,统计在这个瞬间太有魅力了。也正是因为本科时就体会到数据的魅力所在,郑晔后来选择了以具体数据、具体问题主导的生物统计方向,接触到的相关模型和分析大多也都是数据主导的。


    郑晔在大三暑假时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的暑期科研项目,前往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学习。这段经历对于她意义非凡,她尝试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明确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也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在她看来,能跟国内外的老师做暑研是很好的科研经历,非常适合大四准备申请出国读博士项目的同学。




    对于郑晔而言,走上学术道路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她对学术的兴趣源于与基因相关的生命问题,以及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统计方法。在接触了几个项目之后,她发现自己虽然不是医生,却可以参与对最新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出很多可以在临床上治病救人的颠覆性新技术,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由衷地自豪。她坦言,自己不需要决心和立志,我现在主导的、参与的项目,对我都是极大的吸引。每次打开terminal连服务器开始做研究的时候,都有种又来拯救世界了的感觉,所以走上学术道路对我而言是非常自然的,且是我引以为傲的



科研之路


    郑晔现在的科研方向属于生物信息中的基因组统计学。提起自己的研究,她热情满满。刚开始选择偏向生物信息DNA基因有关的科研领域时,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内心:这可是包含生物一切信息的基因呀,那我的科研岂不是在研究生命本质嘛?简直了!后来她发现跟基因相关的研究又分geneticsgenomics两种,而genomic的研究对象为DNA和上面结合的蛋白质,这也是她后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调节因子大概有两大挑战,一个是这些调节因子在不同种类的细胞里,与DNA结合的位置在哪里;另一个是这些调节因子的调节机制是什么。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而解决第二个问题,就需要研究染色质的三维立体结构(3 Dimentional Chromatin Organization)。这就是我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个非常有趣且刺激的研究方向!提起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时,她总是流露出溢于言表的热爱之情。

 

    谈起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的经历时,郑晔坦言,瓶颈和困难非常多。读博和做科研就是一个不断报错和不停调错的过程,基本上每天都在抗挫。有时候代码一次性跑通,结果好得惊人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觉得肯定有地方出错了。但是当报错与调错成为了她的日常生活时,她也就慢慢习惯并适应了。错误的积累让她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做一个研究领域时间长了,也会对相关问题产生一种直觉,隐约能知道尝试哪些方向的处理和分析大概率能成功,大多数错误花够时间和精力都能找出来并改好。实在不行,她也会退一步,识趣地放弃或者降低下结论强度等。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她也会多去和导师讨论或者在组会上和其他同学咨询。


 

 


一片冰心


    在郑晔看来,做科研首先要选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问题,如果对自己做的东西有着永动机般的热情,跟他人解释的时候,眼睛里是会有光的。另外,强有力的执行力、良好的抗压抗挫能力和强大的精力都会让工作高效起来。郑晔说,许多导师每天工作量很大,但依然随时保持头脑灵敏、思路清晰。做科研太累了,与其硬撑下去,还不如运动运动,让头脑清新,整个人也会开心很多。


    除此之外,多跟导师、合作者、同学、同领域不同领域学者交流也很重要。有机会的话也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相关领域的会议,认识更多的优秀学者。开会时候认识了不少相同领域或者不同领域的学者,与他们的交流尤其让郑晔觉得受益颇深。另外,多些业内业外熟识的人,是有机会在他们公开发表之前,就能提前用上的不少好用的分析工具或者最新的数据。多交流,感觉心智和心胸都宽广了很多,她由衷地说道。




    对于师弟师妹们未来的规划,郑晔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她如是说道:提早开始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未来想要怎样的生活、过怎样的人生,相应地思考需要通过怎样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实现这些。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可能喜欢科研、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希望能在人类智慧数据库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欢迎加入学术圈。希望你们,也希望我自己,即便一路坎坷,也能自豪前行。



郑晔的科研之路始于人大

现在她仍在不停探索

大步往前,她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