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本硕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后攻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于耶鲁大学任教,从事生物统计方面研究。黄媛多年来不忘初心,坚守科研事业。这一次,我们有幸邀请黄媛接受采访,为我们分析统计专业的前景和发展,分享求学与生活的经验。
求学经历
黄媛觉得她的求学经历一直都是顺其自然的,似乎每到一个转折点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她便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
在人大本科期间,她就已经开始关注科研。十多年前,“创新杯”在人大还没有现在如此大的影响力时,她就已经着手参加这个课外学术科研活动了。她本着对科研的热情在“创新杯”中取得了特等奖,对科研的兴趣也越臻浓厚。
黄媛在硕士阶段也曾迷茫过。人大统计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很好,究竟是留在学院还是到国外深造她始终拿不定注意,而那时她的导师金勇进教授特别鼓励大家自由探索,在金教授的激励下她决定顺其自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在研一的那个暑假,来自香港的卢兴普教授邀请黄媛去香港城市大学访问了两个月,在卢教授的鼓励下她坚定了出国的决心并顺利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录取。在完成了博士及博士后的学业之后,她决定继续留在高校任教。一个又一个机遇让黄媛在人生转折口时,做出了最符合自己的决定。
科研生活
黄媛认为每个人当前可能都不会想到自己以后究竟会走哪一条路,但她一直忠于内心,选择了科研之路。在博士毕业的时候,黄媛成了班级里唯一仍坚持科研之路的女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都慢慢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奋斗的方向,而黄媛的兴趣始终在科研上没有改变过,最后也因为喜欢医学选择了生物统计。黄媛也认为不要先入为主地觉得什么知识是有用的,或什么知识是无用的,而应该像海绵一样去汲取学校里、社会上和生活中的许多知识,未来不知不觉中就会发觉知识的力量。
师道传承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我也希望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历程,黄媛多次表达出对恩师的感谢之情。她认为在人生的各个重要的阶段,是这些老师为她指引了方向。研究生阶段,金教授鼓励探索和自由发挥的精神,促使她的毕业论文选择了精算产品的研究,拓展了自己的能力。谢邦昌、马双鸽教授的科研热情,激发了她从事科研工作的激情。博导李润泽教授更是言传身教。对于博士毕业后当老师的决定,黄媛则表示,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帮助,自己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她愿意将这份责任感,这份正能量传播下去,并希望在能力更成熟后回馈母校。
多元选择
黄媛认为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有多种可能性,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做出选择。
黄媛表示,毕业后同学们的选择大体上分为科研与非科研两类,而科研又有留在国内和出国深造两条不同的道路。针对每一种选择,她都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放眼国内,黄媛十分看好统计学的发展前景。她指出国内的统计以及大数据行业发展迅速,更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统计专业日益国际化。再加上国家基金委的大力支持,现在出国交流也十分方便,国内学习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对于选择出国留学的同学,黄媛指出除了博士项目,也可以考虑申请硕士项目。在了解了国外的教育体系,并具有更加扎实的语言基础之后,再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更有优势。黄媛特别强调在选择学校之前,要做好对于学校实力以及奖学金项目的调查。对于没有选择科研工作的同学,黄媛希望大家能够保持统计学院严谨认真的态度,在与数据打交道的过程中,保持负责任的精神。
学术之路,是坎坷不断但是又收获不断的。从黄媛求学到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她不惧前路、坚守本心的品质,这是她甘做绿叶、奉献自我的写照。一代代统计学子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希望统计学子们都能早日找准自己心之所向,坚守本心,如黄媛一般忠于内心,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