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回忆录
校友之家

校友回忆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校友之家> 校友回忆录
高敏雪:踏着时代节奏,成就人生华彩乐章
时间:2017-10-12

1984年,人大计统系研究生招生搞了一个“跃进”,有超过中60名学生入学,既大大高于上一年(1983年)的招生规模,也显著多于下一年(1985年)的入学人数。我们入学时,计划和统计还是一个系,然后到年底就分成了计划系和统计系。


84级统计专业研究生共29人,由两个部分组成:三年制研究生共17人,配导师,写毕业论文、答辩、拿到学位再毕业;两年制研究生班12人,没有专职导师,两年毕业,就业后再返回来选择导师、写论文、答辩、拿学位,有些同学没有继续申请后面的环节,那他就只有研究生毕业证书、没有硕士学位证书。所以,同时入学的28名同学,最后毕业时间却不一样,一拨是1986年,一拨是1987年。时光荏苒,无论哪一拨,毕业至今已经过去30年了。


当时研究生还是“稀缺资源”,所以,虽然制度上已经不再包分配,需要自主择业,但就业基本不愁,也无需像现在的毕业生参加那么多的考试。然而,当时的外部环境似乎并没有提供更多选择,而同学们的主观认识还不够开放——许多事情都是后来发生的,许多想法都是后来产生的。现在看当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基本上还是外部需求在主导。以下我根据记忆提供一些数据(不免有不清楚、不准确的地方)供大家参考。


毕业就业情况如下:16人分别在这两年里去了高校;其中只有1人是外地高校,其余都在北京;11人留在人民大学,其中8人就地留在统计系。其余同学中,2人出国(其中1人是公派,一年级时就出国了),3人去了国家统计局,1人进了其他中央政府部门,1人进国企,1人进外企,1人去社科院,1人读博士,余下3人去了外地具体情况不详。


如何看待这个就业格局?(1)高校人才奇缺,近水楼台先把人截留了,尤其是被人大自己截留。当时还真有同学在外面找了单位,最后被系里强行留下来的。(2)出国还不是流行的选择。(3)大都没有动过读博士这个念头。(4)大部分都在体制内。


随后就是一个大变动时期。1989年是一个坎,1992年是另一个坎,许多人从高校出走,出国或者下海。我们这个小群体中,7人出国,3人转身进企业或自己创业,1人从高校到政府部门,读博士的那位也进了政府部门。此后二十余年还有很多变化,有出国后又回国进外企的,有从企业再出国的,有保留学校编制到企业然后再回到学校的,有从外地杀回北京的,等等。


现在大家是什么状态?这次重整同学通讯录,大体情况如下:在高校者当教授的5人,在国家统计局当司长的2人,在企业做高管的4人,自己做老板的2人,在非营利社团者1人,在国外定居者8人,在地方政府做方面大员者1人(官居省委常委、副省长),在中央核心机构(中财办)做高级智囊者1人。此外,还有2人退休,1人病故,余下2人失联。


最后多说一句:当前在人大者有3,在统计学院长期坚守者2,其中1人就是我本人。



——87届统计专业研究生30年追踪

高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