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实战
党群建设

学术实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党群建设> 团学工作> 学术实战
统计学院跨专业研究团队发布北京市民对“医药分开”改革认知与感受调查报告
时间:2017-08-16

近日,由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双鸽教授发起,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王晓军教授牵头,统计学院蒋妍副教授、王瑜副教授、李扬副教授、张育铭老师参与的“中国医疗消费和养老状况评价跟踪调查”项目组开展的针对北京市“医药分开”改革认知与感受的电话调查结果出炉,该报告是统计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旨在从第三方角度展开医疗消费影响研究,通过数量化分析方法客观勾勒出北京民众对医改政策的认知与执行效果认知,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北京市自2017年4月8日起正式全面推行了“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参与改革的3600多所医疗机构,都取消了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435项医疗服务价格也将规范调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并建议对各项重点工作,不管是事前决策、事中执行还是事后评价,都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使各项工作真正形成合力。基于此背景,该研究团队紧跟医保政策改革热点,自四月开始筹划,就北京市居民总体展开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通过配额控制加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与重点访谈方式手机定量与定性数据,经过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专家论证展开分析。

该研究电话调查的有效样本共632名,经过统计分析和检验,得出的主要结果有:

1、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知晓率与满意度都较高,分别为75.6%和69.8%;

2、超过3/4的人(75.9%)认为此次改革对未来看病有积极影响或没有影响;

3、超过一半的人(55.3%)认为改革后医事服务费偏高,认为药品价格偏高的人只占27.6%,大部分人认为药品价格合适;

4、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改革后自行支付的各项费用基本不变。

将最近一次看病费用与改革前相比,有51.2%的人认为自行支付的总费用基本不变,也有37.4%的人认为自付总费用有所上升,10.4%的人认为有所下降。把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分开看,有55.1%的人认为自付的药品费用基本不变,有18.1%的人认为自付药品费有所上升,26.8%的人认为有所下降。54.2%的人认为自付的检查费用基本不变,也有31.6%的人认为自付检查费有所上升,14.2%的人认为有所下降。人们对改革前后自付费用水平的不同感受,应该与就医病种和医院级别相关,这需要后续深入的调查分析。调查过程中北京市民集中反映的问题有:挂不上号(42.9%)、排队时间太长(37.7%)、医疗总体费用太高(31.0%)、药品费用太高(21.4%)、保险报销比例太低(19.1%)、检查费用太高(15.8%)等。



本次调查也发现以下问题:

1、对改革新政知晓率较低的人群,更多的集中在低年龄段、非在婚、无业或个体经营者、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元等特征人群中,他们对新政策的认知敏感性较低;

2、对改革新政满意度较低的人群更多的集中在低学历和就医医院级别较高等特征人群中;

3、认为改革后自付的医事服务费与药费偏高的更多的集中在低收入家庭;

4、认为改革新政对未来看病有消极影响的更多的集中在高年龄和低收入的人群中。由此可见,较为弱势的群体对改革新政的知晓率和满意度相对较低,对个人医药负担更为敏感。

基于本次电话调查,课题组建议北京市“医药分开”改革进一步关注低收入、高年龄、无业等较为弱势的群体,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改革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为他们病有所医提供保障,进而提高他们对政策的满意度,真正让医改政策惠及全民。

项目牵头人王晓军教授表示,“中国医疗消费和养老状况评价跟踪调查” 从第三方学术研究角度评价医疗保障的覆盖水平、保障力度、便捷程度、个人负担程度等,经过六年积累已在北京、河南、江苏、宁夏等地针对多种类型人群完成的重点调查和全国范围的概况调查,后续将继续开展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医疗与养老保障政策的追踪评价研究,量化民众对医改政策的认知变化并深度挖掘其影响因素。

据悉,本项目组将持续对“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进行跟踪关注。后续研究将针对同一总体继续跟踪调查,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并深度挖掘市民认知与感受的影响因素。

该报告发布后,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主流媒体的重点关注和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也进行了广泛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