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建设

学子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党群建设> 团学工作> 学子风采
2014-2015学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2012级本科生孙浩然同学自述
时间:2015-12-14

我在2012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到今天已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间。这三年里,我获得过奖学金,参加过科研比赛,担任过学生干部,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这方校园中三年的积淀使我收获累累,我从入学时的懵懂一步步走向“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目标,一路走来我始终保有着对世界探索的好奇心,还有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一、学术背景

人民大学的统计学人才培养十分注重数理基础,因此,数学理论和计算机应用贯穿了我这三年学习的始终。从大一开始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据库技术,到大二的概率论、数理统计、C-程序设计,再到大三的随机过程、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应用,伴随着我在数理方面的学习一步步深入,我越来越能感受到数理逻辑的强大力量,我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忘思维的严谨性。

逐渐地,我从大一上学期对数理高强度的学习不适应慢慢到下学期数学分析、高等代数6学分均为4.0的成绩。在迅速的自我调整后,我在本专业的学习中几乎总是能够取得90分以上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了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对本专业浓厚的研究兴趣。

大二的时候,我游刃有余地处理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不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纯数理领域。结合我在院刊《浪淘沙》和《青年人大》一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以及我对新闻学的研究兴趣,我申请了新闻学院新闻学的第二学士学位副修。经过层层选拔,我终于获得了当年仅有的5个二学位名额,展开了在新闻学院的学习生活,自豪地成为了“统计新闻实验班”唯一一名成员。

在之后的每个学期我都要面对比本专业同学几乎多一倍的课业,这几个学期我往往都是在这边编程写完统计学的大作业,又要立即出发去校外完成新闻学的采访作业。新闻学有着跟统计学截然相反的研究思路,在这两个学科的思维跳跃中,我一方面锻炼了严谨的思维逻辑,另一方面也在观察记录着社会运转的另一个侧面。跨学科的学习和有关科研经历为我提供了研究问题更加丰富的思路。

二、研究工作

借助我跨学科的背景优势,我将我掌握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到到包括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传播学、法学等各个领域中。通过这些科研实践,我对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等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鲜活生动的认识了。原本看似枯燥的统计方法也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我越来越意识到统计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本科二年级,我跟随我的导师甄峰先生从事了有关城市宜居建设的课题研究,其中我与同学组队完成的子课题“大数据视角下的城市宜居性评级体系研究”获得了当年(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结合当下热议的“大数据”和数据挖掘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给不同城市的宜居程度进行了“量化打分”,这种创新思路获得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

本科三年级,我发挥第二学位优势,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组队完成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对农村癌症信息传播机制的影响”。这是我第一次将统计学方法应用在传播学领域,我使用了因果推断领域比较前沿的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了不同医保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取得了这个项目的重要结果。

大量的基层调研经历和银行企业的实习经历也为我日后在统计学方向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年来,我参与了大大小小的调研数十次,其中多次参与了问卷设计、抽样方案设计等核心工作,都锤炼了我作为一名未来统计学研究者的基本功。

三、学生活动

面对本科四年要修读220个学分的学业压力,我却从来没有推诿过任何的学生工作。从大一开始面对缤纷多彩的校园活动,我便感受到人大对于多元价值的包容。我在学生会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提升自己的奉献意识,在统计院刊《浪淘沙》和《青年人大》磨砺自己的新闻业务,在统计调查协会促进自己的学术素养,在千人百村中培养我的乡土情怀,在“人大使者家乡行”中增强我的学校自豪感。

大三一学年,我除了保持学分绩3.95的成绩以外,还担任了统计学院院刊《浪淘沙》副主编的工作,分管新闻宣传工作。这一学年,我“统计+新闻”双背景的优势得到了最大展现,我以职业新闻人的素养为统计学院提供了专业水准的新闻报道,当我看到我为统计学院写的新闻稿登上人大新闻网的时候我为我的曾经承受的压力感到欣慰。


过去三年里,我每每与外校同学交流的时候,我总是能感受到人大统计给予我卓然与人的精神品质,我感谢人大三年对我的培养,感谢在在我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人大能够给予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