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高维数据分析,网络优化
主要获奖经历:
2016年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工会工作者”(独立获奖人)
2017年 中国人民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独立获奖人)
2017年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校级集体奖项,第八获奖人)
选择:数学与统计学
“我也不是很有天赋的,”谈到自己为什么从本科到博士一直研究数学,孙怡帆笑了笑。“当时选数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实验,以前对物理化学的理解就是要做实验,我偏爱理论研究,所以实验类的学科被我pass了。医学类对我而言也比较困难,工科不一定很适合女生去学。挑来挑去,就只剩下数学了。还有一个原因跟我家庭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的姑姑也在大学里面教数学。”
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学院,谈起数学对自己的影响时,孙怡帆觉得自己受益于数学的逻辑思维锻炼。“数学训练让人思维严谨,看问题更加简洁深刻,抓住主要矛盾,关注问题背后的本质。统计学研究问题要做一些假设,假设就是对现实的抽象简化。简化掉外表,本质的定理公式类事物才会显露。此外,数学还让人善于总结规律。进入职场后,每天都面对各种复杂的事务,谁先看到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原因,谁就能领先,包括创业也是这样,先想出点子就有先发优势。”
其实,与统计学结缘,孙怡帆认为十分自然,因为数学和统计学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以至于她获得博士学位后很快便进入了人大统计学院。“统计绝大多数的方法靠数学在支撑。如果说没有这些数学的工具的话,统计学的很多理论和方法是无法支撑的。不光是统计,所有的理科包括工科,背后有很多理论都来自数学。没必要刻意统计学和数学之间的异同,但是本科生阶段我觉得,这两个学科都应该学好,而且统计是我的学生的看家本领,以后解决问题会成为非常有利的工具。”
科研:不将就的严格
现在,孙怡帆执教的课程是大二的《概率论》和大四的《最优化方法》。两门课从学科定位到目标学生的差异都很大,孙怡帆在备课、讲课和要求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最优化方法》是一门为大四的同学们开设的选修课,孙怡帆在教学时更加侧重于应用。或许和孙怡帆注重理论有关,要求严格的是偏理论的概率论。这门课的思维方式和大一不同,学生一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能考进人大的学生都很优秀,但是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两极分化也很严重。确实有些同学学得非常好,但是每一年都有人挂科。”孙怡帆苦笑着说。
“作为老师首先我不希望学生挂科,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学院的课本身就不简单,我不希望从一开始给学生这样的一种印象,觉得无论什么样的课程都得让我过。因为我想让他们知道,无论求学还是工作,没有一件事情是这么轻松就可以做到的。除非超级聪明,否则一定要付出努力,不聪明又不努力,那只能接受没有通过考试的事实。”
求学:浪漫的认真
在巴黎求学的过程中,孙怡帆亲眼见证了法国人对科研的“浪漫式热情”。“之前我觉得法国人好像有点散漫,现在看来不那么准确。法国人骨子里是有浪漫的基因,对很多事情可能不像中国人看的这么的重,但还是比较在意自己的生活,在于自己对生活一定要有把控权,不会为了谋生而过得随意随性一点。”
“我的导师也有浪漫的本性,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对科研的热情。他们的能力都是一流的,而且是打心眼里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他很少说累,或者说焦头烂额,即使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每天都跟快乐大男孩似的。每天既充实又享受的氛围让我觉得在那边心情会很轻松,这是他们科研做得好的一大原因。”
仔细认真,这是从小学就重复的大道理,但作为大学副教授的孙怡帆依然在强调。“论文改到最后一稿,依然有很多小毛病。做科研是没有止境的,每一篇论文都有提升的空间,因此这十年来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每一天都要对上一篇论文或课题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人生:保存一份好奇
“我们念书有点傻傻的感觉,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要求一步步去做。现在的孩子由于各种空间和机会多了,自己的想法和规划也会多一些,思维也更活跃。”谈到对自己学生的看法,孙怡帆欣慰地说。
谈到给学生的赠言,孙怡帆说:“虽然现在孩子很有主见,但以后会受到各种各样事情的影响,会更加容易被很多事情牵着走,会发现属于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少。我更希望孩子们能保存一份好奇。这才是真正驱动他们愿意去投入,去思考,去研究的一个最本质的动力。婴儿好奇心最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磨没了。无论是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也好,还是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延长自己拥有好奇感的时间,尽量学得、活得有趣一点。”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青年人大”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