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砥砺前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砥砺前行
1992:勇于改革 积极进取——统计学系在前进
时间:2017-10-31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创建于1950年,统计学系成立于1952年。在过去的40年里,共培养了1567名本科生,213名研究生,2255名干部专修生和进修生,总计4035名毕业生。统计学系已成为我国培养高级统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五、六十年代时我系的毕业生开创了新中国的统计事业,而八、九十年代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我国统计学教学、科研以及统计工作的骨干。在校庆55周年、系庆40周年之际,有必要回顾统计学系走过的路程,以便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更好地承担起发展统计事业、培养统计人才的重任。

一、统计学系的建立与曲折经历(1950—1973年)

1949年全国解放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中,统计人才的培养被首先列入日程。1950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中,就有统计学专业本科生23人,一年制专修生71人,二年制研究生13人。当时,统计学专业设在经济学系内,其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及师资培训都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立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国家急需各个专业领域的统计干部。为满足这一需要,统计学专业开设了统计学原理、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贸易统计学等专业统计课程,使学生们在短期内迅速掌握了统计工作的方法与技能,很快就成为了新中国统计工作部门的首批干部,为建立和发展政府统计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适应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统计学专业还承担了培养财经院校师资的任务,为全国各地财经院校输送了首批统计专业师资。19526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合作,决定创办统计学系。同年91日开学时,统计学系正式成立,系主任铁华,副主任雷烽(后改名为田达成)、祁鹿鸣,总支书记雷烽、副书记林懋美。当年我系招生人数超过500人,在本科生增设了文教统计班,专修科中增设了档案统计班。19558月,统计学系与计划系合并为经济系,系主任马纪孔,副主任铁华、雷烽,总支书记雷烽。19565月,统计学系与计划系又从经济系中分出,成立计划统计系,系主任马纪孔、副主任铁华、雷烽中分出,成立计划统计系,系主任马纪孔、副主任铁华、雷烽、李震中、祁鹿鸣,总支书记李震中、副书记靳淑英。19579月,统计与计划又分别成立两个系,统计学系系主任铁华、副主任雷烽、祁鹿鸣、郑尧,总支书记铁华,副书记靳淑英。19606月。两系又合并为计划统计系,直至1973年学校停办。其间,铁华、曾洪业、李震中先后担任系主任,郑尧、王经、祁鹿鸣、王丽  、戈泊为副主任,曾洪业、祁鹿鸣、王经光后担任总支书记,王丽  、郑健、戈泊为副书记。1950年和1951年入校本科生学制为三年。1952年至1960年学制为四年,1961年后学制延长为五年。

统计学系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仅经历了组织上的拆拆并并,而且在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上也经历了不少曲折。50年代初,学习苏联经验,以专业统计为主培养干部,是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的,其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都是正确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统计学专业教育也应该逐渐走向正轨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为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的统计人才。然而受1954年苏联统计会议极""思想影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被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受到批判,抽样调查等科学方法受到排斥。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大跃进""反右倾""四涛"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搞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反右斗争中,赵承信教授、李景况教授、徐前同志等被错划为右派,许多同志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统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影响了统计学系的前进。但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统计学系的广大教师凭着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坚持统计教学与科研,勤奋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从1950年到1970年,共培养了1081名本科生,117名研究生,1604名专修生。国家统计局现任局长张塞同志、副局长邵宗明同志,博士生导师中厦门大学钱伯海教授、中科院系统所陈锡康研究员、李秉全研究员和全国一大批省市统计局局长、副局长都是统计学系或计划统计系5060年代毕业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广大教师还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编写了一批较有分量的教材,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统计学》(六分册)。这套教材印刷多次,成为文化大革命前和1978年恢复高考后全国财经院校及综合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基本教材。

19665月,全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正常的教学活动停止。196910月,当时的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全校教职工集体到江西省余江县·七干校劳动。

19736月,教工返校重新分配工作,计划统计系大部分教工被分配到北京经济学院。同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中国人民大学革命委员会,学校宣告解散。

二、统计学系在改革中发展前进(1978—2002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得到恢复,计划统计系同时恢复,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和进修生。系主任李震中,副主任王经、郑尧、任瑞金、王文声、吴微,总支书记王经、副书记郑健、吴景山。I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11月,戴世光教授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统计学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博士点之一。19843月,学校建立了计划统计学院,院长李震中,副院长吴微、王文声、任瑞金,总支书记王经,副书记吴景山。19856月,计划统计学院下设统计学系与计划经济学系,韩嘉骏任计划统计学院副院长兼统计学系主任,任瑞金、邹伟东、袁卫先后任副主任,总支书记任瑞金,陈一兵、刘爱平、易丹辉先后任副书记。徐前教授和韩嘉骏教授分别在1986年和1990年被批准为博土生导师,使我系博士点力量得到加强。19921月韩嘉骏教授因病不幸逝世。.4月徐前教授又不幸去世,对统计学系及我国统计事业损失很大。韩嘉骏教授去世后,袁卫任系主任,赵彦云、易丹辉任副主任,刘爱平任总支书记,高敏雪任总支副书记。自1978年复校以来至19927月,统计学系共培养了486名本科生,96名硕士生和博士生,651名进修生和专修生,不少人已成为各部门、各单位统计工作的骨干。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统计学系编撰完成了一批水平较高的教材,承担并完成了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改革开放形势下的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1. 教学改革

适应形势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是统计学系几任领导及广大教师的指导思想。通过十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统计学系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已经和正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能力较强、统计方法掌握较全面,会运用现代化计算手役的统计专业人才。

1)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统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统计学系对课程体系进行第一步调整:加强基础课。我们认为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有应付瞬息万变形势的能力,才能在各行业、各领域发挥统计的作用,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为此,我们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经济学理论、数学、计算机应用及外语。经济理论是从事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在基础课中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了解西方的经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不同之处,还要求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数学基础训练方面,要求不论是文科考生还是理科考生,均应达到学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水平,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课程除了学习全校统一开设的课程之外,还在本系增加了几种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我们从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出发,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专业基础课,如会计学、管理学、财政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等。

2)调整专业课,增加专题课。为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通用型管理人才,我们在加强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全系教师的广泛讨论及系学术委员会、教研室主任的反复研究,初步完成了专业课程的调整。目前的专业主干课程有: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国民经济统计等。"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课程内容有较多重复,我们将该课程分为两部分,即"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开设。"工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投资统计学"等部门统计,原来每门课72学时,指标解释过细,通用方法有所重复,再加上国民经济统计学对每个部门都有所涉及,增加了重复,为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我们将部门统计课程由72学时缩减到40学时,每个部门都集中讲几个专题。而"国民经济统计学"侧重宏观,主要讲授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还加强宏观统计分析课程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统计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增加了专题课的比重。专题课内容新,课时较少,可使学生通过较短时间的学习扩大知识面。目前已开设各类专题课十余门,如抽样调查、各部门统计专题、投入产出分析、应用线性回归分析、统计预测、统计决策、居民消费统计、社会统计、社会经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统计产品质量管理等,一些新的专题课正在准备之中。

3)改进和完善教学环节。在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调整与改造的同时,我们还抓了教学环节的改进。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特别强调统计计算手段的现代化。一些高级的统计方法离不开电子计算机,对经济活动(包括宏观与微观)进行深层次、多侧面的分析也离不开电子计算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工具,我们除了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还提倡教师将计算机应用与统计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几年来,通过努力,在我系的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应用线性回归分析统计预测等课程中,已将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手段,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又加强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组成教学方法指导小组,集中听青年教师的课,并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我系青年数师的教学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我们还针对重点大学的特点,加强本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保证了本科论文的质量,其中有的论文被公开刊物选中发表。

2. 教材建设

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好的教材。十几年来,统计学系为适应统计改革的需要,配合课程系列的调整和改造,狠抓了教材建设。特别是近五年来,加快了教材编写的步伐,基本上保证了新开课程的需要。同时还通过编写教材,完成了对老课程的改造。近十年来,统计学系教师编写并公开出版的教材40余部。其中《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社会经济统计学概要》、《国民经济统计学》、《工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物价统计》、《应用数理统计》《应用数理统计学》、《世界经济统计概论》、《社会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推断思想》、《欧美统计学史》、《统计预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明教程》《统计学》等等都在社会上受到广泛重视和好评。近年来,先后有多本教材获奖,其中《世界经济统计概论》、《社会经济统计学概要》、《应用数理统计学》、《社会统计》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材奖;《世界经济统计概论》获国家统计局优秀教材奖;《世界经济统计概论》、《统计预测》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几年来为满足各种专题课和新开课的需要.我系还编写了大量油印教材和习题,有的正在公开出版之中。

3. 研究生培养

我系现在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MBA)统计管理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生,种类较多。研究生是统计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其质量体现了专业的水平和我系整体实力,因而是我系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们按照社会需要和统计高级专门人才的标准,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导师的指导。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区别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要求和水平,给研究生开出高于本科生一个层次的课程,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我们鼓励研究生参加导师和系里的科研项目,鼓励研究生撰写发表论文。88级的一位研究生参加了我系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作为主要研究者独立研制了应用软件,受到用户和专家的好评,他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硕士毕业论文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肯定。我系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进行管理,井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使得大多数研究生都能抓住国民经济和统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生毕业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都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发挥能力。

4. 科学研究

十余年来,在抓住教学这一中心的同时,我们还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坚持抓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教师们除了围绕新开课程进行研究外,还积极申报、承担、参与国家、省市、部门以至企业的科研任务,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工业生产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城市与农村小康水平标准及其测定、北京市第三产业普查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承担了中国科协系统全国第一次普查的报表设计、数据分析及撰写分析报告的任务,受到中国科协的好评,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我系教师发挥统计和计算机的专长,为人民出版社编制了"图书编辑出版管理系统"的软件,获人民出版社奖励。在我系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应用亚对策方法为空军指挥提供了教学辅助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该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近五年来,我系共承担了六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还承担了多项部级和其它横向合作项目。

我系注意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几年来,我们邀请了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专家来系讲学。我系的论文被美国统计学会年会、中日统计会议等国际会议选中并发表。在国内,我系每年都为各种统计学年会和科学讨伦会提交十几篇论文,有数十篇论文在各类各级杂志发表。戴世光教授任中国统计学会顾问,已故韩嘉骏教授生前任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全国商业统计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统计学会副会长,还有一些教师分别在全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会、全国商业统计学会、北京市统计学会中担任职务。统计学系作为整体,是全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会、全国商业统计教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之一。

5. 教师队伍建设

统计学系现有综合统计教研室、专业统计教研室、统计研究室和统计研究所,还有计算机室、资料室和系办公室三个教学辅助机构。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师35人,在35人,在35名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20人。教师中60岁及以上的老教师6人,40岁至60岁的7人,其余均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几年来,随着老教师的离退,一批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科研第一线。为了尽快培养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我系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凡留校的研究生,都要尽快上讲台,尽快过好教学这一关。同时,配合教学改革,鼓励青年教师开拓新的领域,开设新课程,我系新开设的专题课,基本都是由青年教师主讲的。通过创造条件,将青年教师推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现在,三个教研室中有两个教研室由青年教师担任负责人,三个支部书记中有两位是青年教师。现任系领导平均年龄40岁,也属于较年轻的班子。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一方面,我们立足于本系,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另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几年来,在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系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了一个有实力的梯队。

三、统计学系未来的展望

统计学是现代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统计学系作为培养高级统计人才的基地之一,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有信心将统计学系办成全国一流教学和科研水平的系,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展望统计学系的未来,统计学系将更快地走向世界。

1. 统计学系要办成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

今后我系要继续调整、充实、改造本科生课程系列,进一步加强基础理沦课、现代统计方法和应用统计分析课程,加强计算机软件在统计中的开发应用,通过招标形式,再开出一批新课。在各教研室讨论,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完成本科生课程系列的调整和改造,以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在本科生课程安排上,将增加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将所学统计方法应用于实际。我们努力争取建立学生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的基地,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了解实际提供条件。在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间开展学术讨论活动,活跃思想,开阔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要继续改进教学环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组织好课堂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专业课教学。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观摩,围绕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交流经验,争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力争将本科生培养成在经济建设第一线有战斗力的经营管理人才。

进一步调整研究生课程,加强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讨论会、报告会,组织研究生阅读、翻译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加强研究生与教研室的联系,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指导研究生撰写井发表沦文,以提高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和水平。使我系毕业研究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科研和管理的生力军。

办好博士点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发挥统计学系的集体优势,克服困难,为博士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科研条件。积极与国外有关院校合作,为博士生进行科研、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并努力创办博士后流动站,使统计学专业尽早成为全国重点学科。

要总结两年来创办工商管理硕士(MBA)统计管理方向的经脸,不断扩大生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其管理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统计管理类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具备一支实力很强、水平很高的教师队伍。从现在起,要广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训现有师资。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经常举办科学讨论会,带动各教研室科研活动深入开展,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开阔师生们的眼界,继续加强同国内各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取人之长,完善自己,积极努力,争取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扩大我系的国际交往和知名度,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访问,争取我系.教授能到国外讲学、研究,缩短我系与国外著名大学相应学科在科研上的差距,合理安排课时;尽量让教师隔一段时间就有机会深入实际,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和统计工作的变化,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空洞研究, 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空洞教学,使教师成为既懂现代科学,又能结合我国实际的,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合格园丁。

3. 建设好教学、科研的辅助系统

资料室、计算机室和办公室是保障教学、科研得以顺利进行的辅助系统。搞好统计学系的建设,这一辅助系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电子计算机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的应用,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我系要努力装备计算机室,开发研制应用统计软件,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我系将加强与国内外有关院校的联系,争取定期交流有关统计信息。加强与国家有关统计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内经济动态。同时要继续搞好资料文摘工作,并逐步使资料文摘管理现代化,建立情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保管、检索有关资料,为教学科研服务。系办公室是服务于敦学科研,运转全系日常工作的常务办事机构,要保证高效率工作,除了工作人员要努力熟悉业务,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办公室自动化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努力争取在短时间里利用计算机管理日常教学、科研档案资料,使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效率。

今年,统计学系迎来了她40岁的生日。回顾过去40年的艰苦历程,我们深深感谢并无比怀念为统计学系的今天奉献过的、健在的以及故去的同志。在深入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任重道远,但我们充满信心,一定将统计学系前辈们开创的事业推向前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迎接统计事业光辉灿烂的明天!

 

 

 

                                                   统计学系

 

执笔:袁卫 易丹辉

参加讨论的有:任瑞金 赵彦云 刘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