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砥砺前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砥砺前行
1997:开拓进取 迎接21世纪的挑战——统计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时间:2017-10-31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设立于1950年,1952年成立统计学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学科类中最早设立的统计专业和系。统计学系现有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1人在我系兼职),副教授12人,副研究馆员1人,讲师9人,助教2人。在校本科生200人,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19人,博士后1人。系资料室有各类藏书2.4万册,其中图书资料1.4万册,各类期刊1万册,由建国以来各种统计资料和数据,订有100余种国内外重要杂志。我系计算机室有各种计算机10台,扫描仪1台,打印机5台,各种统计软件10余种,已有E-mailFax机,可与国际网络相连。45年来,统计学专业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4354名各类统计专业人才,其中本科毕业生1799人,一年及两年的专修科及进修班2270人,研究生班及硕士、博士研究生284人。国家统计局的主要领导、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的主要领导、各财经院校统计学系主任和教授大部分是本系毕业生。本系的教学方案和教材长期来对财经院校的统计教学和我国统计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专业的毕业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统计教育、科研和实践工作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9年,统计学专业招收我国经济类首批统计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底培养出我国首批统计学专业博士。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学专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保持本专业在经济统计、政府统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同时加强数学、经济理论、计算机技能和外语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行文理交叉,拓宽知识面,开设了“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等新的专业方向。1980年以来,撰写了114种著作和教材,承担了73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460篇论文,获得部委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5项。已初步形成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规格决策咨询的中心,在2000年我们要将本专业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应用统计教学科研中心。

一、学科发展

统计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本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来统计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应用的领域遍及理工农医文所有的学科,并正在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显示其更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人民大学的统计学专业数十年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方向,特别强调联系国民经济和管理的重大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和科研,不断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人才。这是本专业区别于国内其他统计学专业并具有明显优势的方面。近年来,本专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过学科改革和调整,已形成5个发展意义重大、具有特色、优势和巨大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1、统计学基本理论研究及应用

    这个方向以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为主,并以理论方法研究推动统计教学和应用研究。这个方向由博士生导师戴世光、张尧庭教授牵头,包括于秀林教授、何哓群教授等。1950年本专业建立时,这个方向学习苏联的统计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教育和统计工作实践,建立了中国的统计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并推广到全国的财经院校使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戴世光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统计学教育与科研应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即要加强数理统计的研究和教育。本专业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一方面保持和发扬原方向中紧密联系经济管理实际的优势,同时大力加强数理统计方法的研究和教学,使得本专业的统计学基础理论研究不但侧重于应用,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与国际水平接近。在80年代中起,开始用描述统计学、概率论基础和推论统计学作为基础课程成为国内经济类院校中首先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之一,并对经济类院校的统计教育产生极大影响,推动了我国统计教育的改革。博士生导师戴世光教授是我国统计学界的老前辈,他30年代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任教授。1982年成为我国经济统计学界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他撰写的“世界经济统计概论”(1986)是我国第一部世界经济统计教材,获国家高校优秀教材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88年以来,博士生导师、著名统计学家张尧庭教授一直在我系兼职并承担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成为统计学基本理论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在多元统计分析、贝叶斯统计、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水平。他与方开泰合著的“Generalized Multivariate Analysis”(广义多元分析(英文))由Springer Verlag公司出版,并获1993年国家科技图书特别奖。于秀林教授在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是国内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何哓群教授是应用数理统计方向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在应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

2、国民经济统计与宏观分析

这个方向是本专业的传统研究方向,也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该方向以国民经济和部门核算为基础,应用国民经济和部门统计核算数据以及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对我国宏观和中观经济决策进行咨询建议。在这个方向中,有我国著名统计学家袁寿庄教授和尹德光教授,青年统计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赵彦云教授,以及孙学范、高敏雪、王小波、贾俊平副教授等。袁寿庄教授多年来一直参与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设计、建立和研究工作是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委员,她主编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概要》、《国民经济统计讲义》、《国民经济统计》等教材在全国高校普遍使用,产生广泛影响。他与赵彦云参加的国家信息中心的《宏观经济数据库指标体系》专题项目获国家计委重大成果奖。博士生导师赵彦云教授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该领域的论文数十篇,其专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受到专家的好评,获首届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主持开发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学术界等的高度评价。这个专业方向瞄准国际水平,适应国家统计体制改革的需要,在国内首先编出了《新国民经济核算简明教程》(1992)并首次在国内举办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教师培训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高层次教师队伍。1996年编著出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最早实现了与联合国1993SNA国际接轨。1985年以来,该方向先后主持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国家统计局科研课题十余项,获十余项教学科研成果奖。“九五”期间本方向将建成国内一流的达到国际水平的宏观经济分析、咨询、研究中心。

3、社会调查与抽样技术

调查研究室统计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我系早在五十年代就建立了调查研究室,有著名的社会学家李景汉和解放后第一批统计学家唐垠等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当时侧重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从美国回来的陈余年教授、査瑞传老师吸取国外经验开始讲授数理统计的抽样方法,并参与了国家统计局农产量和职工家计调查方案的讨论,为制定全国性的方案做出了贡献。也是较早开设抽样调查课程的学校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我系率先在财经类统计专业中开设数理统计课程。博士生导师倪加勋教授注意到抽样调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国内较早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5年至1986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曾介绍我国抽样调查的情况,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抽样方向的研究生,积极参与一些全国性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的讨论并提出咨询意见。最近又受国家统计局培训中心的委托翻译了国际著名抽样专家Kish的《抽样调查》一书,为普及抽样方法和使调查方法科学化作出了贡献。金勇进副教授针对目前抽样讨论中的薄弱环节,以抽样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出版了专著《非抽样误差分析》引起社会关注。杜子芳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社会与市场调查研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次承担实际调查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抽样调查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政府统计工作获取数据的主要手段,也是市场调查、民意测验以及社会问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一方向已显示出它的巨大潜力。我系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教师还力图把我国传统的调查研究思想和方法与抽样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统计调查方法。

4、风险管理与精算科学

这是近几年来刚刚建立的,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而又有巨大潜力的研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无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财产损失、失业、人身意外事故等风险;投资的风险等等;如何识别、度量、管理这些风险已成为管理界和政府、企业的当务之急。而长期以来,在高校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中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国内几所大学已开始这方面的教育与科研,我系是较早开设这一专业方向并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专业之一。我们有条件办好这一专业方向。近年来,在博士生导师袁卫教授、易丹辉教授的组织带领下,本专业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编写了《保险精算学》、《利息理论》、《风险管理》等教材,翻译出版了《社会保障》和《汽车保险费的定价理论》,参与了国内保险和社会保障改革的研究,与国内多家保险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作进行了这一方向的研究,并与美国精算师学会和国外保险公司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这些教学与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重视,已成为国内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聚集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王晓军副教授、陈一兵副教授都已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研究成果。九五期间,本方向将建立完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为我国经济建设事业培养高层次的风险管理人才,并努力建成我国精算师考试的中心。

5、统计数据处理技术

适应信息社会和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本专业致力于统计信息处理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已有多年,并在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方面做出了成果,多次获得教学和科研奖励,这个研究方向由博士生导师顾岚教授带头,与中青年骨干张云副教授、薛薇讲师等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集体。几年来,他们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协统计指标与普查分析中国科协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人民出版社编辑管理系统、 “北京市节约用水计划管理系统”、北京市节约用水综合管理系统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系统全国高教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系统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科协优秀成果奖、新闻出版署优秀成果奖。目前,以进一步开展统计计算方法的研究和最新统计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得统计学各专业及研究方向的发展都能与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紧密结合,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协作,更多更好地完成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的新课题。


二、科学研究

1989年以来,统计学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外合作项目16项,其中由我系负责的有13项,参加研究3项,共获得科研经费50多万元,已完成其中的9项;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其中由我系负责的15项,参加研究的10项,共获得科研经费79.7万元,现已完成其中的10项。在已完成的项目中,袁卫教授主持的“改进的亚对策理论及其应用软件”为空军指挥提供了教学辅助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袁卫教授主持的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复杂抽样推断分析应用软件为实施复杂抽样方法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获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二等奖;于秀林教授主持的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元分析及生物数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将多元分析方法应用于生物生长过程,获河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易丹辉教授主持的北京市节约用水计划管理系统为提高北京市节水计划工作管理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以来我系共撰写著作21部。1984年来编写教材38余部,我系在统计学基本理论、工业、农业、商业、社会、消费统计等方面的教材都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国内多所财经院校使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10篇,获得省部委科研、教学成果奖20项,学会及其他成果奖25余项。1991年至1994年我系在国内经济统计类最高学术刊物《统计研究》上发表论文35篇,列国内各高校之首(见《统计研究》19946期统计结果)。我系所获得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也列全国同类专业之首。

为到本世纪末将本学科点建成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专业点,我们将在统计学基本理论5个研究方向上加强科研力量,提高研究水平,特别要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科研条件,为中国和世界的统计事业做出新贡献。

1、教学改革

1992年以来,我系面向市场经济、面向21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教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把本科教育的目标由过去的专业教育切实转为素质教育。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递进,逐渐加深的模式。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大基本技能的训练,侧重方法的应用,同时围绕教学改革,完成了教研室的调整,为教学改革的目标的实施创造了更为理想的条件。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认为,本科课程的结构应该是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方向课。通识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文化基础课(数学、外语、语文、计算机等),方法课(社科研究方法、社科文献检索等),艺术教育课等;学科基础课是开拓学生知识面、促进相关专业之间整合的需要,大致按一级学科设计的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传授;专业骨干课的设置思想是少而精,即门数少,内容精,既反映本科的精华,又反映知识的综合,专业方向课是专业主干课的配套课程,这类课程应体现多、短、新的特点,即门数可以多一些,课时短一些,内容新一些,以选修方式为主。自1992年以来,我系获得了四项教学成果奖即:适应改革新形势,积极创办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统计学的教学与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国民经济核算教学体系(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推广计算机技术,促进统计学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教材的建设,注重在教材建设中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现实性和超前性的统一,从政治观点、学术水平、适用程度等多方面提高教材的质量,我系编写的教材《统计学》(袁卫等)获取全国统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济统计学》(戴世光)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赵彦云)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民经济统计学》(袁寿庄等)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学》(尹德光)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统计教材奖,《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等)、《科技活动分析与评价》(孙学范等)、《保险精算学》(王晓军等)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将不断改进、充实、调整、完善课程体系,继续推进教材建设,培养出更多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层次统计人才。

2、学术交流

近年来,本学科不断扩大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每年都有10人次左右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提交10余篇学术论文。每年都接待10批左右的外国专家学者来系讲学和交流,已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有密切的合作科研项目,双方学者每年均有多次往来,并与美国精算师学会,日本文部省统计数理研究所、香港理工学院等有学术联系。近年来,我系共有12人次参加了“中美统计科学讨论会”、“国际经济研讨会”、“泛华统计会议”、“中日统计会议”、“中加工商管理研讨会”等,提交13篇论文并刊入会议论文集。在这些国际会议中,我系有多人次作为组织委员,为推动统计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19974月,与香港城市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国家统计教育中心联合在北京举办了“教育研讨班”。

目前我系开设的风险管理和精算学方向,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更加广泛,包括:

1. 北美精算师学会举办的具有国际权威性的精算师考试,北京考试中心设在我系。

2. LOMA组织的LOMA系列考试的北京考点设在我系。

3. 瑞士再保险公司资助我系学生参加北美精算师考试和LOMA考试。

4. 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每年为我系提供奖学、奖教金。

5. 与国内外数家保险公司有合作交流关系。

“九五”期间,本学科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利用我系在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和负责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校分行会的有利条件,举办一次国际统计教育会议并积极参加其他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人民大学统计学系的影响。